为加强对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常见的急救状况及其解决方法,聊城大学医学院“医”心向阳服务队以聊城大学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在7月15日至8月5日期间开展了以“应急于心,防范在行” 大学生急救知识掌握认知情况调研为主题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调研活动。
在当今社会,意外伤害和突发疾病事件频发,急救技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约有300万人因意外伤害而死亡,而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能够显著降低意外事件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处于非常活跃的年龄段,发生意外伤害的概率较高,根据相关研究,我国大学生在急救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掌握程度普遍不高,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例如,美国大学生普遍接受过心肺复苏(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的培训,而在我国,这一比例则相对较低。
调查显示,大学生急救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其次是课堂及网络,只有53.1%的学生是通过书籍学习的。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主要依赖于被动接收,学生主动获取急救知识的比例较低,为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急救知识及常识,应加强学校和家庭主方面教育的力度,尽可能让大学生在学校或从家人处接受系统、规范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当常见的意外伤害事故发生时,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知晓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急救电话95,3%、胸外按压位置59.3%、人工呼吸频率50%,黄金急救时间知晓率为35.9%,有85.9%的大学生不知晓紧急救助的国际救援标志。因此,聊城大学学生急救知识知晓情况不容乐观,知识水平亟待提高。
通过对我校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兴趣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学习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兴趣中,有兴趣的占89.1%,一般占10.9%的,没兴趣为0%,充分体现了学生对学习急救知识的浓厚兴趣。此外,性别与年级差异也对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产生影响。一般而言,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学习急救知识,而高年级学生由于经历了更多的社会实践和相关课程,其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往往优于低年级学生。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同学们防范意外伤害的能力,还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尽可能的帮助身边的人脱离生命危险,同时也增长了意外伤害紧急处理的能力,加强了日常生活中应对突发意外伤害的自救与互救技能。因此,急救知识的普及程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和他救能力高校应加强急救教育,增设实践操作环节,以提高学生的急救技能掌握情况,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备基本急救能力的青年人才。
(审核 白东芳)